請輸入產品關鍵字:
豐縣土壤耕層全氮含量不高的分析
點擊次數(shù):834 發(fā)布時間:2013-4-13
土壤有機質泛指土壤中來源于生命的物質。包括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動物及其分泌物以及土體中植物殘體和植物分泌物。土壤有機質對土壤肥力影響,它是土壤養(yǎng)分的主要來源;促進土壤形成良好結構,改善土壤物理性能,如提高土壤通透性、保肥供肥性及緩沖性;土壤有機質由生物殘體經微生物分解形成的腐殖質構成,腐殖質具有生理活性,能促進作物生長發(fā)育;同時腐殖質具有絡合作用,有助于消除土壤的污染,改良和凈化土壤生態(tài)環(huán)境。
2007年豐縣土壤有機質含量平均值高于1982年水平,變化幅度較大。其中北部和東南部幾個鎮(zhèn)土壤有機質升幅大,南部果樹地區(qū)土壤有機質升幅略小,這與當?shù)馗鞣绞接泻艽箨P系。北部和東南部,產業(yè)結構調整力度大,農業(yè)規(guī)模大,秸稈還田及農家肥施用面積及施用量較大,有利于土壤有機質的積累,而果區(qū)旱作,土壤常年不秋耕,施用化學肥料多,有機質積累量少。從此次耕地地力調查土壤參評樣品化驗分析結果來看,全縣土壤有機質含量與1982年第二次土壤普查相比有所提高,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增施有機肥,推廣測土配方施肥。由于豐縣一直在加快農業(yè)產業(yè)結構調整,農村家禽及牲畜專業(yè)化規(guī)?;B(yǎng)殖不斷擴大,農家肥積累量及施用量逐年增加,果的生產、蔬菜等經濟作物種植面積也在逐年擴大,特別是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建設規(guī)模化、標準化在提高,有機肥施用面積和施用量在增加,提高了土壤有機質含量,培肥了地力。豐縣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就示范推廣平衡施肥技術,實施沃土工程,推行種養(yǎng)結合,增加了綠肥種植面積,在肥料使用上,堅持在施用有機肥基礎上優(yōu)化施肥結構和運籌方式,土壤有機質含量逐年提高。近幾年來,豐縣成為商品有機肥推廣示范縣,加大了農業(yè)生產有機肥投入力度,進一步改善了土壤理化性狀,培肥地力。二是農作物秸稈還田面積和數(shù)量增加。自第二次土壤普查以來,豐縣大力推廣各種形式的農作物秸稈還田技術,如秸稈粉碎還田、高留茬還田、田間鋪草、堆漚腐熟還田、家畜過腹還田等,農作物秸稈焚燒逐漸減少,農作物秸稈還田面積及還田數(shù)量逐年增加。近幾年,豐縣被選為江蘇省農作物秸稈還田示范縣,農作物秸稈還田面積占農作物播種面積的80%以上,農作物秸稈還田后經微生物分解轉化為腐殖質等有機質,提高了土壤有機質含量。三是灌溉面積擴大。豐縣多年來加大農業(yè)投入,農田水利基礎設施等生產條件得到不斷改善,加上農作物生長季節(jié)干旱少雨,灌溉面積逐年增加。由于在有水的情況下土壤處于厭氧還原狀態(tài),有利于農作物秸稈還田后有機質的積累,因而提高了土壤肥力。
根據(jù)土壤養(yǎng)分速測儀的測量情況,豐縣土壤耕層全氮含量不高,平均值為0.82 g/kg,變幅0.44~1.30 g/kg,比第二次土壤普查(0.55 g/kg)上升0.27 g/kg。從第二次土壤普查到2007年幾十年的演變歷史看,豐縣土壤全氮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一次明顯的上升過程,之后盡管有變化但變幅很小。這表明在目前的條件下土壤積累能力有限。土壤氮素的多寡可以從有機質含量的多少來判斷,這兩者間平行相關,一般而言有機質含量高,全氮含量也高,呈正相關性。由于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以來,種植制度和復種模式發(fā)生了變化,經濟作物施用的肥料多,有機肥施用多,從而提高了全氮的含量。在今后氮肥的施用上要注意平衡施肥,注意土壤緩沖作用,充分利用土壤有機質含量與全氮含量的正相關性,有機質含量高,全氮含量也高,可以增施一定的氮肥,否則增施較多的氮肥也不能形成積累,只能造成氮素的流失,從而污染生態(tài)環(huán)境。